本公司竭诚欢迎您访问本网站!如有问题,欢迎致电。

全国服务热线 13920121912

二级页banner

联系我们

新发一建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许坦东街锦东国际商务中心20层

联系人:宋经理

手机:13920121912

轨道交通装备:剑指5000亿 “青岛制造”领跑全球
作者:lujuan    时间:2023-02-18 09-59-37

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产业。去年以来,青岛市启动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发展2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聚点成链,聚链成群,重点产业链挺起了“青岛制造”的脊梁。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链”上青岛》专题,通过深入探访链主企业和产业链重点企业,带您感受产业链上“青岛制造”的强劲脉动。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高瑞嵩 青岛报道

从1952年中国第一列蒸汽火车“八一号”问世,到2017年中国高速动车组“复兴号”首发,65年时间,中国列车实现了从时速80公里到时速350公里的数倍跨越。

从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到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4年时间,中国人凭借技术强国之心实现了交通强国之路。

而从始至终见证每个历史时刻的正是中车四方,它用百余年时间印记了中国列车发展史,助力了交通强国“新速度”。同时也为青岛这片塑造高质量轨道交通装备的地域筑牢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如今,中车四方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凭借高端化、智能化、安全性等优势,不仅在国内遍地开花,更是走出了国门,带着中国人的骄傲为世界交通提供大国制造。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机遇,也是一条充满无限希望的道路。未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必将形成庞大产业链体系,进一步为城市发展赋能,为交通强国助力。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青岛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如此所向披靡呢?

政策助力

交通便方能民心畅,交通强方可经济旺。随着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更加强大的交通体系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其中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占据着重要作用。

老一辈人曾对能够日行千里的绿皮火车倍加赞叹,而以现在的高速磁悬浮列车为例,2小时即可超越这一阈值,不得不说,轨道交通装备注入科技力量后,着实为交通强国的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交通强国。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战鼓擂响千帆进,不达彼岸不回头。青岛市紧跟国家战略,迅速部署、加紧落实,在政策上助力,在现实中赋能,在产业上强链,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青岛市印发的《关于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了一系列针对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的利好举措,比如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10亿元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列入区级培育计划的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投资额超过100万元(不含基建投入)的轨道交通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奖补,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鼓励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围绕轨道交通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设立2000万奖励资金,支持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

在政策助推下,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等整车制造企业迅速形成青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链主优势,同时引领带动下游产业发展迅速步入快车道。

据统计,目前青岛市拥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260余家,规上企业110余家,产业集聚水平位居全国首位。

而且随着青岛市24条重点产业链的发展,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也成为了“必修课”,通过包括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建成,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以及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即将启用等一系列创新之举,促使青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逐渐呈现密集型、集群化发展态势。

2022年12月,在推进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大会上,《推进全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发布,其中明确提出,青岛力争到2025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1500亿元,带动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0亿元;到2030年,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带动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3000亿元;到2035年,产值规模达到2500亿元,带动全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0亿元。

一面是扶持举措,一面是奋进前路,恰是为青岛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保障、确立了目标。如今,青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已成功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13个国字号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强势落地;全国60%高速动车,25%城轨、地铁从这里诞生。充分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向千亿级规模发展夯实根基。

技术攻关

目前青岛已成为全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的重要(核心)基地,而且随着中车四方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国门,也充分印证了其品质已受到世界认可。可靠品质背后是无数中车四方人的汗水与执着,也少不了像高铁装备行业唯一女总工程师梁建英、荣获第十六届詹天佑铁道科技成就奖的丁叁叁、首席技能专家郭锐、钳工高级技师宁允展等一大批领军人物的引领攻关。

据统计,目前中车四方已拥有核心技术研发人才3000余人;高技能人才近6000人;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专利标准391项,拥有授权有效专利4096件。主导制定国际标准7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4件。这足以说明中车四方确已成为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也充分表明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利用以及新技术攻关突破方面,中车四方所瞄准的方向是笃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我们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

中车四方谨记嘱托,始终以拼搏、创新文化为精神动力,不断在科研、制造、服务等方面加入拼搏、创新元素,全力铸就工匠精神。

比如,因为高速动车组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光零部件就有50多万个,几万张图纸需要设计。从2013年到2017年,中车四方研发团队从关键技术研究到方案设计,从仿真分析到试验验证,一千多个日夜里,一道道技术难关被逐个攻克,一个个设计思路变成了方案可行的图纸。

而且遵循“高速列车不仅是设计出来的,更是试验出来的。”的理念,研发团队用一年半时间共计完成了61万公里的试验里程,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跑了15圈。最终实现了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为全球高铁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

再比如,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研制过程中,为了让列车“浮得稳”,中车四方研发团队进行了封闭式攻关。在长达13个月的时间里,团队成员吃住在现场,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前后试验4000多次,终于研发出了完全自主化的高精度、高稳定性悬浮导向系统。正是在拼搏与创新的引领下,中车四方不断克服技术难点,持续收获自主技术,真正让研发制造工艺、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了质的飞跃。

也正是因为中车四方人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和对制造工艺和技术的精益求精,2022年12月,中车四方荣获IRIS最高质量绩效等级“金级”证书,这一荣誉全球只有4家企业获得。而中车四方获得的则是全球第一张覆盖高铁、城际、城轨和普通客车全系列客运装备设计、生产和维护全流程的IRIS金级证书,这标志着中车四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市场拓展

中国制造铸就中国质量,中国质量拓展世界市场。正是因为“青岛造”轨道交通装备的可靠品质,如今,中车四方产品在海外市场蓬勃发展,已在世界多个国家落地运营,比如在印尼,中车四方为雅万高铁量身研制的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和综合检测列车成功落地,实现了中国高铁列车首次出口国外的历史性突破;在美国,中车四方为芝加哥地铁制造的首辆批量车顺利交车,标志着我国出口发达国家最大地铁车辆项目实现批量交付。在巴西,中车四方与淡水河谷公司签署铁路客车供货合同,赢得我国出口巴西干线铁路客车第一单。在埃及,中车四方研制的新型电动车组在斋月十日城铁路上线开跑,这是中国轨道列车首次服务埃及。在老挝,中老铁路上驰骋的“澜沧号”成为老挝当地民众的出行首选。在阿联酋,中车四方设计制造的全球最快时速200公里高速内燃动车组,曾惊艳亮相阿联酋成立51周年国庆庆典,获得高度赞赏。目前,中车四方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已遍布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

一条铁路缩短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而一组列车承载的却是国与国之间的温度,当“青岛造”列车驰骋在众多国家的道路上,“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自然成为人们聚焦的闪光点。

在政策、技术、市场的相互促进中,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经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变成了现在的凝聚冲锋,其发展力量也从最初的集团化发展变为了如今的集群化发展,发展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

从产业链整体情况看,受益于集群化发展的优势,上下游企业整体上“链”,在便利了生产制造效率与流程的同时,也让这条产业的“链”路更粗壮,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而从市场的未来预期看,走出国门只是青岛轨道交通开拓的第一步,随着世界互通趋势的渐进式发展,“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必将站上世界舞台中央,持续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而“青岛造”轨道交通装备也将承载着这份荣耀遍及世界、畅通未来。